【大器可以晚成 心得】你可能沒有贏在起跑點,但可以贏在終點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2 年 10 月 16 日

大器晚成者通常有別人一開始看不出來的天賦,但卻比預期更晚發揮潛能。
當初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立刻就被吸引住了,然後從書裡看到這段話時,立刻就將自己投入了這樣的情境,總覺得自己雖然有著還不錯的工作和技能,但卻始終不滿足與此。
想要有一番自己的事業,想要讓自己的另一半為自己感到驕傲,想知道自己正在努力的方向到底對不對,想知道10年後的自己能不能過著想要的生活型態,隨著年紀漸長,難免會不時地懷疑自己,覺得是否接下來的人生就這樣平平庸庸的渡過了呢?
大器晚成在過去被視為沉著與堅定,但有時聽起來又像是口頭上的安慰,畢竟你一定是因為某些原因才無法及早成功。但事實上,多數人都是大器晚成者,只是在人生某些階段、某個時候你卡住了,面對未來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但其實只是你的大腦還沒準備好成功。
本篇文章是我的大器可以晚成 心得,內容如下 :
作者簡介

本書的作者里奇 卡爾加德因為一個誤會而進入了史丹佛大學,在勉強畢業之後,做過了洗碗工、警衛和打字員,直到某一個夜晚發生的事件才讓他對自己的一事無成有了頓悟。
當時還是警衛的他,夜晚照常的巡邏,突然間某處傳出一陣狗叫聲,於是環顧四周查證聲音來自何處,最後發現原來是隔壁伐木場的看門狗所發出的叫聲。
這時里奇才忽然驚醒,隔壁伐木場請的保全不是人,自己畢業於史丹佛大學,隔壁的同事還是一條狗,這是25歲時的里奇。
但是在他26歲時,一切就變得不一樣了,里奇的大腦像是突然開竅了一樣,他在34歲時和別人創辦了矽谷第一份商業雜誌,44歲時成為《富比世》的發行人,46歲學會開飛機,49歲時他以自己的飛行探險為題,寫出了一本暢銷書。
讀《大器可以晚成》|經理人新書快讀搶先看
我們對英雄出少年的執迷
由於網路社交平台的盛行,有很多年輕的網紅在20歲出頭就已經擁有數百萬的粉絲,擁有足夠大的影響力及變現力。
就像在Youtube頻道或者抖音上,每天都會有各式各樣的素人網紅上傳五花八門的影片,而且年紀有越來越輕的趨勢,但他們擁有的粉絲數量卻很驚人。
而有些Youtuber甚至會公布他們的收入,讓我腦中不由自主的浮現”這麼年輕就賺這麼多,真是厲害“的想法。
作者提到因為媒體緊緊抓住年少得志的風潮,《富比世》雜誌列出的『30歲以下30位傑出青年榜』已經不再具有吸引力,《時代》雜誌從2014年開始,每年推出『最有影響力青少年榜』。
從30歲傑出”青年“轉為最有影響力的 “青少年“,彷彿在訴說30歲成功已經逐漸被視為跟50歲沒兩樣了。
但年輕有為者並沒有錯,他們的成就絕對值得認可,只是這樣的風氣像是在傳遞一個訊息,如果你沒有很年輕就闖出名號,你的人生無疑是走錯路了。
作者認為這樣的訊息遠比多數人所想的更加危險。

這讓我想到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其中一集”媽媽的遙控器“,也是在希望小孩長大能有成就的想法下,媽媽過度的控制,造成孩子心中留下一道受創的陰影。
過去20年間,青少年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盛行率增加了70%,而且自2009年以來,青少年為心理問題就診或上輔導室的比例增加了一倍以上。
而憂鬱症盛行率增加的部分原因在於,我們從著重內在目標轉為著重外在目標。內在目標關乎的是個人發展,而外在目標關乎物質慾望和身分地位。
雖然社會頌揚英雄出少年,但 創造力並不專屬於年輕人,有些人只是需要時間累積經驗,並且多方的嘗試與試錯,最終才會找到自己的熱情,屬於自己人生下半場的自我定位。
以能力為衡量標準的謬誤
SAT測驗(美國高考),前稱學術能力測驗(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和學術評估測試(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以下3位名人在美國大學SAT的測驗都近乎滿分,分別是前世界首富 比爾蓋茲、亞馬遜的貝佐斯和臉書的佐克伯,他們的成就都相當高,微軟的windows系統和社群媒體Facebook還有美國市占率最高電商龍頭Amazon直到現在的市場上,都還保持著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微軟創辦人 比爾蓋茲

亞馬遜創辦人 貝佐斯

臉書創辦人 佐克伯
他們3人的例子會不會讓你想要相信SAT測驗有助於率取哈佛、史丹佛? 並且有助於登上《富比世》全球400大富豪榜? 也因為這樣,SAT測驗和智力測驗就像是在訴說分數高的人賺的錢又多又快。
但在1975年,有兩位學者各自以不同的研究指出這類測驗的錯誤,簡而言之就是我們越看重SAT測驗,測驗結果就會越扭曲,一旦考取高分成為受測目標,這個測驗就不再有效了。
個人發展的多元步調
作者在書中提到18到30歲之間需要單獨視為一個新的階段,這段稱為『成人初顯期』。
成人初顯期是自我探索的重要階段,這個年齡層的人,常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探索身分認同,經歷起伏不定。

另外一個提到的觀點是『空檔年』,許多神經科學的研究,都支持在讀大學的前後或是中間挪出個一或兩年,當作空檔年。
台灣常見的像是出國遊學、到澳洲或日本打工渡假,還有像是摩門教會鼓勵年輕教徒從大學休學到國外傳教。除了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環境之外,當然就是增廣見聞、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
在某位學者追蹤的380個學生中,選擇有空檔年的學生在經歷了空檔年之後大多找到了動力,研究顯示他們表現得更好、就業情況佳、並培養了各種人生技能。
而我自己的空檔年則是在其中一份工作離職後,我休息了一年去做了跟以往完全無關的事情,接觸了以往不會接觸到的人,參加了各種的分享會及讀書會。
這一年確實改變了我很多的想法,激發了我不同以往的思維,一年後我回到職場更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不再是以勞工的思維工作,取而代之的是選擇會隨著時間而持續增長的技能來深耕,這讓我更重視、更珍惜每天時間的分配跟應用。
各種認知能力達到高峰的年齡

認知研究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有兩種智力 : 流質智力和晶體智力。
流質智力主要是在推理與解決新問題,運用邏輯來演繹和歸納,這種智力自人生早年達到高峰。
晶體智力則是運用技能、知識和經驗,包括了職業知識和興趣知識,而與流質智力的不同在於,中年之後晶體智力仍會持續上升。
所以一個團隊要有最佳的表現的話,兩種智力就要取得平衡,因為流質智力會隨著年齡而下降,工作上的知識(晶體智力)則上升,所以寫程式等相關工作更重視流質智力,而專案管理等工作則更需要晶體智力。
另外書中做了一項有趣的實驗,目的在於探索隨意思考的能力,研究人員發現,隨意回答(隱含的創造力)的高峰出現在25歲,但出乎意料的是,隨意思考能力直到60多歲都沒甚麼下降。
因此與中年人相比,年輕人雖然有很多新鮮的感受,但卻缺乏把新鮮感化為創新想法的或創造產能的背景脈絡。
大器晚成者的6大優勢
❶ 好奇心
我們20多歲時會發生一件有趣的事,也就是頭腦的前額葉皮質發展完全,執行功能趨於完善,衝動反應減少,我們變得更加留意長遠的後果,並且成為憑著執行功能替兒時好奇心指引方向的大器晚成者。
倫敦科學期刊 《立方》寫到 : 『好奇心是一個認知程序,帶來充滿動力的行為。好奇心與動力彼此回饋,我們對一個事物感到好奇,越是有動力 : 越是有動力,則學得越多、越發好奇』。
我覺得好奇心就是會想了解原因、想知道為什麼,年輕時只是想把事情趕快做完,或是只對自己同溫層的事物有興趣,現在反倒多了很多求知的慾望,多跟同事請教,多問為什麼,有時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❷ 同情心
這裡指的是能設身處地了解他人難處,知道該如何伸出援手。同理心是感同身受,身同此痛;同情心則是超越同理心進而採取行動。
我認為是因為大器晚成者自身經驗的累績,所以很多事情我們已經發生過、經歷過、執行過,所以如果同事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我們能夠了解他們的狀況,並適合給予幫助。
像是我自己在帶團隊同仁時,新人遇到的瓶頸跟疑惑也是我曾經經歷過的,但因為我走過來了,所以我比較能夠從他的角度來分析並找到適合協助的方式。
國外大學學者發現,下屬往往覺得有同情心的主管顯得更加堅強、更為認真投入,也更讓人願意追隨。如果管理風格結合了同情心、真誠和正直,員工會更願意留在公司,也會表現得更好。
❸ 韌性
根據《今日心理學》雜誌的定義 : 『韌性是一種難以言說的特質,有些人儘管被人生擊倒,卻能變得更加堅強,捲土重來』。
大器晚成者更熟悉逆境,而且年歲增長後會更有克服逆境的竅門和想法,重組困境是一個能夠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學到的關鍵策略。
關於這部分我蠻認同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韌性變強的,其中的重點就是遇到問題時,腦中浮現的想法和感受跟年輕時不同,年輕時可能會覺得”怎麼這麼衰”、”為什麼是我”,現在則會覺得這件事我能學到甚麼,我以後能怎麼避免,我能夠有哪些解決方案。
❹ 沉著
如果你有看過電影薩利機長的話,那他在電影中的表現就是沉著,這部電影是真人真事改編。
曾任飛官的薩利後來轉任民航機機長,在2009年的飛行途中遭遇鳥襲,導致兩具引擎失靈,但他成功把客機降落在哈德遜河上,所有人生還,這新聞我還蠻有印象的。
沉著是 『內心的平靜與鎮定,尤其是處於艱難的狀況下,情緒平穩無波』。重點是”處於艱難的狀況下”,因為相信生活周遭多少都有看起來很淡定、情緒沒有太大起伏的人,這是個性使然,而遇到狀況時能從容不迫的分析、並處理事情,這才是沉著。
心理學者指出興奮和得意會讓年輕人感到快樂,平和與放鬆則會讓較年長的人感到快樂。
❺ 洞見
這是大器晚成者特別會擁有的優勢。洞見就像是我以前在廣告業很常會用的詞Insight,生活中的洞見就像是看見了大家都知道卻沒有發現的點。
在 《創造力》一書中,紐約大學神經科教授高德伯破除了創造力來自右腦(推理則在左腦)的普遍認知。
他說右腦在兒時發展成熟,左腦則跟前額葉皮質一起發展,並且在30-35歲發展完全。右腦處理視覺辨識和處理新想法,左腦則儲藏記憶、模式和語言,另外左腦也能 『生成』,從既有模式想像出新的想法。
洞見是大器晚成者的優勢嗎? 當左腦發展成熟,新的想法往往更能轉化為有用的洞見。換言之,我們年齡越大,越能得到有用的洞見。
❻ 智慧
作家丹尼爾 布朗曾說 : 『智慧是能看見我們年輕時不易看見的生命層次』。
相信你也有同樣的經驗是,年輕時看了某些電影只覺得特效做的很棒、場面很浩大、男女主角很帥之類,但同樣的電影在年紀成熟時再看一次,反而多了非常多的感觸,看見許多年輕時沒有注意的面向,多了很多當初不曾浮現過的想法。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印度電影 《三個傻瓜》,第一次看時是我大學的時候,當時只覺得不錯,沒有想說特別好看,也沒有太多感觸,直到前陣子重新看一次之後,沒想到讓我非常感動,尤其是電影中主角3人的友情,是一部很棒的電影。
智慧會隨著年齡和經驗而增加,很多事物再重新體會一次都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穫,不管是書籍、電影、卡通或是某個景點。
放棄! 給大器晚成者的建議
以往我們對放棄的觀念是 : 放棄代表你是草莓族,扛不住壓力,意志不夠堅定,放棄永遠不會贏,贏家永遠不會放棄。雖然我們的文化崇尚堅持,但研究指出,堅持有三個問題 :
① 韌性和意志是一種有限的資源
第一個問題在於,硬是要一心投入連自己都不相信的事物,反而會讓自己效率不彰,而結果就是在你需要的時候,卻難以好好堅持下去,這就是 『自我耗損』的概念。
想起之前我同時想做很多事業,誤以為這樣很充實,每天把時間切分的很破碎,持續了一個月之後,突然有種氣力放盡的感覺,會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瞎忙甚麼。
② 放棄反而有益健康
絕大多數我們渴望的東西都是可望而不可及,得也得不到。如果能放棄無法達到的目標,我們的賀爾蒙分泌會更健康,而且在不對的地方堅持對身體有害。
我在同時做很多件事情感到自我耗損後,就放棄了其中一個想要經營的事業,這反而讓我輕鬆很多,讓我更專注在其他值得投資的事情上。
沉沒成本關乎過去,是已經花在某個計畫或人生方向的金錢、時間或精力,投入的越多、越久,想放棄就更加困難。
然而機會成本關乎未來,我們每在某個工作或方向投入一小時或一塊錢,就等於犧牲了把這一小時或一塊錢花在其他更好的工作或方向上的機會。
就像是我們周遭偶爾會出現為感情所困的人,明明不適合只是因為再一起久了習慣這個人在身邊,所以一直無法做出分開的決定,這就是沉沒成本。而我們總會說”為了一多花,放棄了一整片花園”,這就是機會成本。
我們之所以不易作出積極的改變,最大的阻礙就是沉沒成本謬誤。
③ 放棄常能帶來更好的結果
放棄不代表軟弱或懶惰,而是對自己誠實。
但重點是我們怎麼知道何時應該要放棄呢 ? 作者認為 : 『只要你有清楚的B計畫,只要你能看見重生的樣子,那就放棄吧。正如戒除壞習慣那樣,只要你有替代的方向,要放棄行不通的路就比較容易』。
而我自己曾經待過一間規模不小的公司,待遇還不錯,上下班穩定,同事相處也蠻開心的,但終究我還是只做了一年就離開了,為什麼呢?
因為我看見了離開後我在別處發展的可能性,我發現我想要的不是穩定,我想要追求的是自我實現,所以我放棄了安逸,而此時我也很滿意目前自己正在做的事。
自我懷疑是你的超能力


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自我懷疑過,不管是大器晚成的人還是年輕有為的人都會這樣,只是對前者而言,自我懷疑的負擔更重。
但好消息是,自我懷疑其實是通往成功的秘密通道,而關鍵是要把自我懷疑化為資訊與動力,這個能力不會憑空出現,大器晚成的人必須學習管理無可避免的自我懷疑。
自我懷疑就是對自己的能力抱持搖擺、猶豫與不確定的態度,對自己本身的能力和決定沒有信心。然而許多研究顯示,輕度的懷疑自己其實能夠提升表現與成就,並且能讓你表現得更好。
我自己就很有感受,有時覺得自己也很努力,為什麼別人做到了,而自己卻沒有成果,成功總是別人的故事,聽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卻沒辦法讓自己成為案例之一。
不過也因為常常覺得自己沒有別人厲害、沒有甚麼天賦,所以能夠做的就是比較努力,別人還睡覺時,我早起學習,別人回家休息時,我回家繼續工作,別人假日出去玩時,我去咖啡廳工作一整天,這樣子的堅持,反而成了我的自信來源。
但是要怎麼透過自我懷疑來讓自己提升表現及成長呢?
另一個關鍵在於 『自我效能』。
■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就是個人對自我能力的信念。
我們每個人都有想達成的目標,也有想改掉的習慣,但是要實踐並不容易,而自我效能在我們追尋目標和面對難題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對大器晚成的人更是如此。
自我效能有兩個主要的來源 : 精熟經驗與社會楷模。
精熟經驗 : 是指擅長某樣事物或達成某個目標,像是成績出色、稱霸球場或是順利通過面試,這些都有助於增加自我效能。
社會楷模 : 意思是當看到跟我們相似的人成功時,就更相信自己也有成功的能力。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自我懷疑與自我效能是兩回事。自我效能高的人,會把困難的問題單純視為需要做好的任務,但是自我效能低的人會避開困難的挑戰。
雖然自我懷疑是好事,但若是缺乏自我效能就是壞事了。
如果你還不懂怎麼提升自我效能的話,我們還有一個行之有年的方法,那就是 : 自我對話。
■ 自我對話
你一定聽過有些人會自言自語,就像是在對自己說話一樣,但是研究發現,自我對話能影響認知、行為和表現。


正向的自我對話能調節情緒、想法和精力,進而提升表現,還能提升自信以及增加專注力。
密西根大學做過一項研究,也就是以自己名字或第二人稱”你”來稱呼自己的人,比以第一人稱”我”稱呼自己的人,在壓力下表現得更好。
在研究中,一半的受試者用第一人稱訴說”為什麼我這麼害怕”來消除緊張,另一半則用第二人稱說”為什麼你這麼害怕”,後者的表現會比較有自信、也比較能侃侃而談。
因為把自己當成別人 『可以給自己客觀、有益的回饋』。
不過我們還有一個處理自我懷疑的工具,能用來協助自己更健康與更客觀的看待事情,而且這可能是最重要的,也就是 : 自我疼惜。
■ 自我疼惜
在討論自我懷疑時,以往我們會聽到的建議是 – 要更有自信、更肯定、更大膽,然而自信的問題在於達成的方式。
我們很常用廉價的方式,例如貶低他人或是拿自己跟最弱的對象比較,來建立自信。
大起晚成的人處理自我懷疑和增加自我效能的方式好得多了,即使遭遇失敗、遇到不如意的事,我們也要對自己寬容一些,那就是增加對自我的疼惜。
自我疼惜鼓勵我們承認自己的缺點和極限,從更客觀與更真實的角度看待自己。自我疼惜能隔離自我陷溺,能在被批評時減少負面的感受。
自我疼惜與情緒復原力息息相關,情緒復原力是大器晚成者的強項,包括安慰自己、發現自身錯誤、從中學習啟示,以激勵自己去追尋成功等。
研究自我疼惜的學者表示 : 『 你怎麼在乎與關心你所愛的人,就應該怎麼和顏悅色的對待自己,這就是自我疼惜』。
成長緩慢? 轉換到更好的環境吧
當我們想要提升或是重塑自己時,往往會面臨抵抗;這個抵抗不只來自於外界,還來自自己。多數人都會抗拒改變,連擺脫痛苦或礙事的事情都會抗拒。
情境心理學家聲稱 : 環境對我們人格的影響力,遠高於個人特質 ;而另一項研究也顯示, 『 當人處於適合的環境,身心滿意度會更高』,而其中當然幫括工作環境。
你最該問自己的核心問題是 :
- 我是不是待在最能讓我發光發熱的花盆裡?
- 哪些花盆最能支持我的天分、性情和熱枕?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主任指出,有些嬰兒屬於 『高反應型』,一點光線和聲音就容易哭,他們長大後往往會比較敏感、個性內向,還比較喜歡安靜獨處。
有些嬰兒則屬於 『低反應型』,他們不太在意光線和聲音,長大後通常比較外向,愛與別人來往。
作家大衛杜伯斯依據兒童對壓力不同的反應,把他們比喻為不同的植物。低反應型的兒童和大人就像在哪都能盛開的蒲公英一樣,大多外向,在很多地方表現良好;高反應型的兒童則像蘭花,只會待在特定環境才有好表現。
看到這裡,你覺得自己是蒲公英還是蘭花呢? 當你思考該選擇哪個花盆時,最好要先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一旦你決定移到更適合的花盆時,下一步就是創造未來的願景。
越能看清楚未來的自己,做的決定越好,你必須看見未來發光發熱的自己,相信那個人是你,從心理學來說,這叫做 『創造身分目標』。
很推薦可以看韓劇 : 梨泰院Class,看完會有種被激勵到的感覺,而且主角很有行動力,對於自己未來的目標非常有耐心,並且一步一步的達成,主角那種十年磨一劍的刻苦過程,我覺得也帶有某些大器晚成的特質。
另外我很喜歡梨泰院裡面這句話 : 『 你不要隨便決定我的價值,我的人生才剛要開始』。
解析梨泰院CLASS 10大金句
大器可以晚成 心得總結
在看到”大器可以晚成”這本書時,彷彿是給我一道救贖,讓我覺得現階段自己的成就並不是失敗,只是還沒成功。現在我的狀態反而比30歲前的自己多了更多穩重、更善於分析優劣、看事物的角度更廣也更深,尤其經驗的累積讓自己增長了許多的智慧。
在這個階段看到這本書,對我來說是最好的安排,讓我知道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成功的時區,你不一定要年少得志早早成功,大器晚成的人甚至走的更長遠,因為心態跟能力都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步提升。
我覺得透過這本書,你可以審視一下自己是蘭花還是蒲公英,你現在是不是在適合的花盆,只要把自己擺在能夠發揮天賦的地方,你就有機會發光發熱。並且記得不要只是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之餘還是要提升自己的效能,透過自我對話激勵自己,做不好也要能夠自我疼惜。
成功沒有一個期限,不管是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即使我們曾經努力過後仍然失敗,但過去的經驗都在造就未來那個會成功的你,耐心是你成功的本事。
張愛玲的名句「成名要趁早」,很多人都信奉為金句,不自覺陷入「我一定要在xx歲是xxx」的思維,其實真的不用太急,謝謝版大分享見解。
我相信成名的早或晚都沒有錯,只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區跟步調,不要陷入框架就好,共勉之!
這篇文章對這時的我給予很大的能量呢,可能最近覺得自己都這年紀好像沒什麼大成就,感覺好弱啊,看完版主的分享,很有感,讓我有了很大的動力,謝謝!
我也是被這本書給鼓勵到,然後黎泰院也給我很多動力XD
看了版主分享的大器可以晚成後覺得更有動力繼續努力了!年紀增長一定也會提升其他的能力,繼續加油不放棄~
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然後把自身所學的知識都串起來應用在生活跟工作上,我想離成功一定會更近!
大器晚成沒關係
現在做的事情 都是為了以後自己的將來
看完介紹 就更有動力 去學習更多書籍
感謝介紹
沒錯,只要做的事對得起自己,沒有輕易浪費自己的時間,每件事都值得去細細品味!
現今的世代步調非常快速,大家在每天忙碌、趕進度中無暇靜下來思考,在別人的吆喝比較下,大家都唯恐沒有在最年輕時有別人稱羨的頭銜、薪水、職位、好車…
這本書真的有很多很棒的觀念跟實際作法!謝謝版主的分享哦~
其實很佩服作者怎麼會想研究這個題材XD,但也因為這本書解釋了一些大家對於大器晚成的誤解。
自我了解與持續努力很重要~
相信自己就算已經年過三十也是能有不一樣的事業!
感謝版主分享那麼多要點,讓我更有方向!
對阿,回想起來每個階段做過的任何事情、任何經驗都不是白費的!它們都有意義!
好喜歡妳的整理!!!!我最近也好想要有一個空白年來試試想要做的事~~覺得版大很勇敢喔~
謝謝你喜歡,我自己也非常喜歡這本書,讀書真的讓我有很多收穫。
剛剛追完梨泰院,『 你不要隨便決定我的價值,我的人生才剛要開始』這句話真的經典,自己感同身受,
看來要來花時間閱讀一下大器晚成這本書了!
我也是看到世路說那句話之後,才開始追黎泰院的,看完覺得有這麼強大的信念跟耐心真強!
這書名取的很好欸!會讓人想買回家看了
我也將面臨快30歲的年齡了,本來就覺得很著急自己沒有甚麼成就的
看到版主的介紹,讓我自懷了,慢慢努力,做好自己的事
相信我們都會有很好的發展的!
非常棒的文章,非常認同文章所説的,只要不認輸不放棄,一定會等到春天的到來!
沒錯,照著自己的步調持續努力!
大器可以晚成讓我想到”路遙知馬力”這句話,
能走到終點才是真正的成功!
暫時的落後不算什麼!感謝版主分享!
一步一腳印真的是這樣,慢慢蹲低都是在等待及累積釋放的能力!